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七零九章 御驾回京(2 / 2)


崇祯皇帝难得地语重心长,对着这两个今后还要倚重的臣子,吐露了一下心声。

古代帝王之术讲究神秘莫测,当皇帝的不能轻易对臣子吐露心声。

之所以如此,是担心这些臣子们无孔不入投其所好。

不过,对于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而言,他这么慨叹着说出这句话,并且在大胜之余依然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忧虑,当然也是有其目的的。

这次回京之后,他很快就又要面对比御驾亲临居庸关诱敌来攻更为繁难的军政改革,此时接着这些人的嘴巴,提前放出一些风去,相信就会有一些聪明的臣子,比如贾继春、牛聚明这样的人,就会知道皇帝的心思。

当日中午,崇祯皇帝的车驾来到了南口关城之中,崇祯皇帝就在马车之上,接见了前来觐见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工部尚书毕懋康等人,勉励了一番之后,留下他们继续在南口为前线尚未撤回的大军转运军需物资,然后马不停蹄地穿过居庸关南口关城,沿着曲曲折折的京西古道,向着昌平一路行去。

一路上,透过御用四轮马车的车窗,崇祯皇帝看着道路两边跪拜叩首欢呼万岁的百姓,脸上的微笑转瞬即逝。

正所谓,君者舟也,百姓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不管是君主还是百姓,实质上都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若是这一次,崇祯皇帝在居庸关战败而归,那么等待他的,恐怕就不是这些商民百姓的箪食壶浆高呼万岁了。

或许此时,这些沿途叩拜高呼万岁的百姓,会换上另外一副面孔,对他群起而攻,擒了他以迎女真人的王师了吧。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不会把京畿之地乃至全天下的百姓想象成为自己的敌人,但是他却也从来不会把大明王朝的延续,单纯地寄托在这些人的欢呼支持之上。

民心固然重要,可是原本历史上的满清并不得中原汉人包括南方汉人的民心,但却依然长驱而入席卷天下了。

满清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赤裸裸的实力,靠的是由这种长久以来保持的实力所形成的天下大势。

如今居庸关外的一战,以及宣大之地和辽东的战事,第一次打破或者中断了女真人正在积攒形成的这种势头。

而接下来这位崇祯皇帝要做的,正是要通过改革大明自身的各种弊政,维持住自己即位以来大明这一边逐渐升起的蒸蒸日上的大势。

只要大明蒸蒸日上的这个势头保持下去,数年之后,就能躲过原本历史亡国亡天下的那场危机。

崇祯皇帝一边胡思乱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边马不停蹄地乘车赶到了昌平。

到了昌平过夜之后,第二天上午,带着随驾臣子和大队护卫人马,前往天寿山皇陵区,祭拜了成祖皇帝的长陵,以及传位给自己的天启皇帝的德陵,并在德陵外的配殿之中过了一夜,然后再次启程返京。

十二月十一日中午时分,崇祯皇帝的御驾回到了京师德胜门外。

此时此刻,内阁首辅李国镨和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领着满朝文武大臣,带着皇帝离京之时存放在紫禁城端门的众多仪仗,齐聚在德胜门外,跪迎皇帝回銮。

本该是一片冰天雪地的德胜门外,也被留守京师的文臣勋贵们事先派人收拾的干干净净。

而当初云集端门外集体请愿,阻止皇帝御驾亲征的数百官员,这个时候当然也都自动忘掉了当时的立场,跟着李国镨、张惟贤等朝中重臣,跪在地上,一起欢呼:

“臣等恭贺陛下亲征大捷!天佑大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当然不记仇,也下了马车,出现在满朝文武官员面前,肃立着接受了这些人三跪九叩的大礼。

紧接着,崇祯皇帝没有回宫,而是带着德胜门外的文武百官,径直去了太庙,再一次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居庸关、紫荆关以及在宣大、归化等地战胜建虏和蒙古军队的事情,一一报告祖先,也就是报告给大明朝的列祖列宗。

当天傍晚,在后宫诸后妃的翘首期盼之下,亲临居庸关坐镇督战一月有余的崇祯皇帝,终于回到了紫禁城中,来到了坤宁宫,与齐聚于此等候的诸位后妃一一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