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70章(1 / 2)





  第070章

  秀才公算个啥呀!

  搁在杨冬燕上辈子, 也就是她还是永平王府老太君的时候,别说秀才公了,她家的孩子, 即便是个庶出的,也轻轻松松的嫁给状元郎。

  状元郎在平头百姓家里那是了不得的存在,可事实上, 即便不算恩科好了, 每三年一届的科举, 总归会有一个状元郎的。时间一久, 状元也就没那么稀罕了。

  反正就杨冬燕知道的看来, 她那倒霉儿子刘诰那一届的状元, 直到她凉了, 那人还在翰林院蹉跎的,据说还比她儿子低了半阶。

  这说明了什么?堂堂状元郎啊,连她那倒霉儿子都比不过!

  ……

  望着众人看向自己的那殷切,甚至带着一丝希望她来主持公道的眼神, 杨冬燕默默的在脑海里划去了对倒霉儿子的鄙视。

  她轻咳一声, 道:“对啊,我家猪崽是要嫁给秀才……为啥非要是秀才呢?举人不好吗?猪崽眼下才多大?等她到了说亲的岁数了,窝头肯定考上举人了!”

  众人:……

  你还不如方氏呢!方氏起码只要求秀才!

  其实, 在窝头之前, 礁磬村这边就没几个认识字的, 更是从来没出过秀才。至于举人啥的,那就是闻所未闻的。也就是托了老魏家的福, 他们才大概的知道了一些关于科举的情况。

  譬如说, 秀才能去官学念书, 免费不说, 还能发衣裳发笔墨,一等秀才还能每年从官衙门领取米粮钱财,数量还不少呢!

  再譬如,一旦考取了举人,那就一定能当官了。对了,他们县的县太爷就是个举人,理由是他们这边属于穷乡僻壤,没有进士愿意来这种犄角旮旯里当官的。

  具体细节,村里人是不清楚的,但起码有一点是弄明白了。

  考上举人以后能当县太爷啊!

  再看一眼坐在老魏家西屋前的檐下吃吃吃的猪崽……

  娘呀!这胖娃岂不是要嫁给县太爷?

  举人等于县太爷,杨冬燕说猪崽以后是要嫁给举人的,四舍五入不就是说,这胖娃将来是县太爷的婆娘???

  村里人捂着受惊的小心脏,原本热闹非凡的大院里,顷刻间安静如鸡。

  这要咋说呢?

  一则是因为老魏家在礁磬村待的时间太长太长了,哪怕这两年是离家外出的,但因为老叔家的几个孙子每年年关都会回家的,也会带一些消息回来,总得来说,大家还是觉得老魏家没走远。

  二则,也是因为老魏家上下都有一股子乡下人独有的质朴气息。要怎么形容呢?哪怕明知道老魏家已经今非昔比了,但乍一看……

  大牛二牛还是那副勤快能干的憨憨模样,方氏和小杨氏也是乡下婆娘的标准样子,还有就是杨冬燕了,她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一股土味儿,就是个实打实的农家老太婆。

  非要说的话,大概就是窝头的变化略大一些。

  这也正常,窝头离家的时候正处于长身子骨的阶段,村里人大概得有两年多没见到他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窝头长高了不少,也因为长高的缘故,人看着也消瘦了一些。而跟萝卜、土豆这些小伙伴比,则是看着皮肤白了好多,毕竟其他人都黑。

  就这么质朴的一家子啊,你说咋心就那么大呢?

  方家人是最不理解的,回头找了个机会,拽着方氏回家单独谈谈。谈的自然就是关于窝头的亲事。

  窝头十岁了,放在城里这个年岁当然不大,可乡下地头的话,要说亲其实也可以了。哪怕觉得年岁还太小了,那也可以先定下来啊,过几年再说。

  然而,方氏就是知道推脱无用,才会将黑锅凌空甩给小杨氏。

  但方家人不吃这套,还拿杨冬燕举例子。

  “你看你婆婆多聪明一人呢,她咋就知道让儿子娶娘家侄女呢?自个儿才会跟你一条心,你找个外人……对,兴许人家是不错,可你就不怕将来你儿媳妇跟你不是一条心?看不起你,反过来拿捏你?你呀,你也学学你婆婆!”

  方氏怎么都没想到,她娘家人对她婆婆的评价还挺高?

  就蛮离谱的。

  仔细回忆了一番,方氏翻着白眼道:“我婆婆跟她娘家提亲,还能不是因为当初家里人,拿不出聘礼,二牛眼瞅着都快二十岁了,还没人愿意嫁。我婆婆急了,才跑回娘家哭天喊地外加发誓诅咒的,这才说服了杨家同意嫁闺女?”

  没给方家人说话的机会,方氏直接拒绝道:“等回头我再生个小儿子,要是他直到二十岁还嫁不出去,我再来求你们随便指个闺女嫁过来。”

  听听!

  这是人话吗?

  敢情必须得是你家儿子娶不到媳妇才会跑来娘家求救?

  偏生,方氏一脸的理所当然,还拿她嫂子的话怼回去:“不是你说让我多学学我婆婆吗?我婆婆那人就是这样的,但凡二牛当初说得上媳妇,她才不会回娘家哭求呢。这不是……喏,娶个傻子也比打一辈子光棍强吧?”

  方家人:……

  他们很想问问,杨家那头知道你婆婆是这个心思吗?可转念一想,就算现在知道也晚了,嫁都嫁了,孩子都生了仨,还能反悔不成。

  气个半死,还毫无办法。

  其实像这种事儿,都不需要老魏家全家上下都同意的,只要方氏有这个念想,回头有她这个当婆婆的罩着娘家侄女,就算老魏家其他人不乐意,可当公公的还能跟个儿媳妇过不去?太婆婆就更扯了,不是他们瞧不起杨冬燕……

  好叭,他们就是瞧不起那软面团子。

  可问题是,方氏她不乐意啊!

  眼瞅着方家那头被迫放弃了,有些想过来碰碰运气的,也跟着偃旗息鼓了。

  中表亲是不看家境,甚至不看个人条件的,但如果连中表亲都被拒绝了,其他人瞅瞅老魏家眼下这情况,再看看自家……只能后悔没早点儿下手。

  当然,也有那不太要脸面的。

  譬如魏阿荠。

  当杨冬燕在看到魏阿荠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懵,想不通这人咋就还有脸上门呢?再一想,也罢,横竖这趟办酒以后,他们家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再回来了,下一次估摸着就是窝头考上举人了。

  既如此,对极品亲戚宽容一点儿似乎也没啥。

  不想,魏阿荠这回还真就不是来占便宜的,因为杨冬燕先前放出话去,办席是请全村人来吃的,又不是只请老魏家的。也因此,她也是可以来的,杨冬燕不可能赶走她。

  她是来找人哭诉的。

  哭她所嫁非人,嫁了个懒蛋,一天到晚不是吃就是睡,既不肯下地干活,也不肯出门打零工,恨不得十二个时辰都躺在炕上,最好连饭菜都端到炕头喂给他吃。

  因为魏阿荠是在院子里说的,她嗓门也不小,愣是将坐在檐下吃吃吃的猪崽给吸引了过来。

  猪崽初时也就是随便听听的模样,可等听到最后,她的小胖脸上写满了震惊,忍不住放下吃食,走到了魏阿荠的身边。

  杨冬燕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猪崽这孩子吧,脑子可能有坑,好在她平常不爱说话只爱吃,闯祸的机会就不是很多,但眼下……

  “猪崽,她是你姑奶奶,喊人。”

  “姑奶奶。”猪崽满脸复杂的看着魏阿荠,面上的表情里有震撼有心疼,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感觉。

  猪崽说:“姑奶奶你嫁的是我妹妹啊?”

  魏阿荠:……

  杨冬燕:……

  嘿哟!还真别说,魏阿荠她男人跟猪小妹贼像!懒得一模一样!

  本来,魏阿荠是打算吐槽完她男人,继续说她儿子的,另外还有她儿媳妇的,尤其是关于儿媳妇的怨念,几乎都快凝成实质了。

  反正她是准备了好几大车的话,打算好生跟娘家的两个弟媳说一说。当然,到了如今这个境地,明摆着占便宜她是不敢了,可都是亲戚,她都过得那么苦了,就不能接济她一些?

  万万没想到,她才刚开了个头,就被猪崽搞懵了。

  关键是,因为这会儿天气还不算冷,加上西屋门口又是背风的,小杨氏就将摇篮搬了出来,旁边还放了那把杨冬燕以前一直在使的竹制躺椅。

  摇篮里装的是才几个月大小的猪小小妹,躺椅上睡的是猪小妹,再往旁边一些,就是搬了把小凳子坐着吃的猪崽。

  这一家子的姐妹,就长得十分相像,属于那种一看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魏阿荠就这么直愣愣的看过去,从猪崽到猪小妹,再到猪小小妹,然后脑海里就浮现了她男人的模样……

  最终,她摇摇晃晃的离开了老魏家,从背影上看过去,完全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

  杨冬燕扭头看猪崽。

  猪崽也正在看她。

  祖孙俩就这么四目相对,深情凝视着对方。

  直到杨冬燕先绷不住开了口:“猪崽啊,奶给你一个任务,等咱们下回搬家,你要管好你妹妹……不是让你看着她睡觉,是不让她睡觉,除了晚上和午后小憩之外,她多睡一会儿,你就少吃一口。”

  猪崽:……!!!

  眼珠子都给你瞪出来!

  幸好,杨冬燕说的是下次搬家以后,猪崽又不知道他们家马上就要搬家了,只能祈求不要搬,起码短时间内千万不要搬家。

  在这般闹腾之下,定好的摆酒日子终于到了。

  当然,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先去魏老头的坟前祭拜过了,烧了纸钱,放了供品,也由大牛上前告知了自家的喜讯。当然,窝头也上前磕了头,还在坟前许诺一定会好好念书的。

  “咱们老魏家啊,以后就靠窝头了。”杨冬燕扫视了一圈后,特别无奈的感概了一句。

  毕竟,不靠窝头也没人可靠了。

  就很苦。

  杨冬燕回想着上辈子那些没出息的儿孙们,再看看如今的这一大家子,深以为自己当年那叫身在福中不知福。当下,她就更同情窝头了,要拖着这么些笨蛋上进,可真不容易啊!

  拜祭时,杨冬燕一起去了,事实上老魏家全家都去了。

  不过,到了祭祖时,去的只有大牛二牛并窝头,老叔自然也去了,还有隔壁的魏大哥。

  办完这些正事儿后,老魏家就开始准备办席一事了。

  日子是早先就定下来的,据说是个非常好的黄道吉日。又因为老魏家办的是大席,邀请的是全村人,桌椅板凳肯定是不够的,包括锅碗瓢盆也不够。自然,这些事情又是由老婶,也就是老叔的媳妇,带着一群儿媳妇操持的。

  杨冬燕那软面团子、废物蛋子的名号响彻整个礁磬村,大家都觉得她才是老魏家最不中用的那个,因此事事都绕过了她。

  她乐得轻松。

  倒是方氏没办法这般轻松了,无论是作为老魏家的长媳,还是秀才娘,很多事情都得由她来出面。因此,从开始准备摆席一事后,她就忙得脚不沾地。

  小杨氏深表羡慕,杨冬燕很痛快的将家里这摊子事儿都交给了小杨氏。

  你不是羡慕人家有活儿干吗?作为一个温柔善良的好婆婆,杨冬燕非常乐意满足儿媳妇的要求。

  去干活!

  别逼逼!

  整个儿一圈事情下来,到摆席当天,愣是有一种总算办完了的感觉。

  席面特别好,有鱼有肉有菜的,主要当然是肉。为了足够全村人吃席,大牛甚至去收购了两头大肥猪。其他像鸡鸭也不少,小杨氏这回没赶上杀鸡的活儿,因为主动前来帮忙的人太多了。还有鸡蛋鸭蛋,光这些禽蛋就有几百个,愣是有一种摆流水席的盛大场面。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名义上,老魏家是宴请全村人,但像杨冬燕和小杨氏的娘家人呢?那肯定是要去请的。还有窝头的先生呢?反正南田村又来了好些人,杨冬燕懒得计较哪些是趁机骗吃骗喝的,反正来者是客,乐呵呵的吃一场,过两天他们就要跑路了。

  不光是席面上的菜色好,酒也好,大牛还是上那家以前常去的镇上酿酒坊买的酒,只是这次量很多而已。

  来吃席的男人们吃了个酩酊大醉,横竖像这种大喜日子,家里婆娘不会骂人的。

  吃着喝着,自然也少不了追捧和吹牛。

  杨冬燕如愿以偿的又卖弄了一遍,也得到了她想要的彩虹屁。至于窝头的亲事……

  肯定有人会提的,不过这次都不用杨冬燕开口了,就有村里人帮着婉拒了。

  窝头啊,他是要娶秀才家的妹子的。

  “那还真可惜了,年岁不合适,不然你可以娶你先生家的小闺女。”这当然是玩笑话,村学吕先生的小闺女比窝头大了六七岁呢,再说人家两年前就嫁出去了,到如今孩子都生了。

  被拿来调侃的先生并不在意,还真心的祝福了窝头,希望他再接再厉,考个举人回来。又点了几个自己的学生,都是南田村和礁磬村的,让他们向窝头学习。

  榜样的力量当真是无穷的,自打窝头通过县试和府试后,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开始有意识的抠钱出来送自家娃儿去上学。哪怕没窝头那般有出息,多认识一些字,将来的出路也能更多一些。

  又以礁磬村为最,原先那是只有窝头一个去上学的,如今却是有七八人了,又有几家先前还犹豫不决的,听了先生一席话,当下就表示过几天就送娃儿去村学。

  当爹娘的,不就是希望孩子能过得比自己好吗?

  热热闹闹的吃了一整天,之后大牛代表老魏家向乡亲们表达了谢意,感谢那些年村里人给老魏家的帮助,也谢谢大家今个儿来捧场。

  以及,他们打算前往省城一事。

  一石惊起千层浪啊!

  在这之前,哪怕村里人都知道老魏家搬到了邻县里,可从心理上来说,去县城乃至邻县那边,总感觉还是在家乡的。可要是去省城的,那是什么概念?乘坐最快的马车,只怕都要三五天了。

  当然,如果是从邻县出发肯定是要快一些的,差不多两天。邻县离省城更近一些不说,路也要好走很多。

  但甭管怎么说,这都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认知了。

  唏嘘……

  这是绝大部分人的感受,就有一种自己跟老魏家越离越远的感觉,很无力,也没了比较的想法,大概就是心情十分复杂,思来想去只能给予祝福了。

  跟魏家没啥关系的人家,横竖吃饱喝足也就可以了,再不济就是盼着窝头考上举人,好再吃一顿更好的席面。

  而那些跟魏家连着亲的人家,尤其是老叔那边,在席面结束后,就喊了大牛二牛过去说话。

  问他们将来有啥打算。

  老家肯定是不可能丢的,祖宗祠堂还在这儿呢,大牛二牛他们爹的坟也在这里呢。不过,因为离得太远,平常一些祭拜啥的,也就只能委托给其他人了。

  还有他们家那令人羡慕的六间青砖大瓦房以及偌大的院子,仍然是托付给老叔家帮着照看。先前那些赁出去的田产,就按照前阵子许诺的那样,明年的佃租不要了,从后年开始仍旧要一成。

  至于邻县的牲口铺子,大牛已经跟他几个堂弟谈妥当了,没人敢直接转手过来当老板,那就仍然由他继续当这个老板,其他人作为雇工管着铺子。等将来,有那个胆量了,再接手也不迟。

  自然,老叔也问了大牛去了省城打算做什么行当,大牛答曰还没想好。

  是还没想好啊,其实他也可以继续做老本行牲口交易的,毕竟就算是省城,那也是有牲口卖买的。但大牛在询问了杨冬燕的意见后,决定暂且缓缓,老本行是已经做熟的,算是兜底的吧,再看看其他行当,趁着年岁还轻家底也厚,完全可以再闯一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