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68章(1 / 2)





  第068章

  但事实上, 礁磬村的村民并没有给杨冬燕太多发挥的余地。

  村里的情况不太妙。

  彼时已经是八月下旬了,就因为窝头参加乡试一事,他们连中秋节都没好好过。可没想到的是, 礁磬村这边也是一样,这个中秋过得食不知味,甚至要再往前一段时日, 日子都过得很糟心。

  如果是一两户人家这般, 兴许是因为家庭内部原因。亦如当年隔壁魏大嫂家闹矛盾闹分家。

  可眼下, 却是全村人, 乃至附近好些个村子, 皆面如菜色……

  粮食歉收。

  对于这些地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 每年地里的收成甚至关系到一家人的性命。当然, 略减少了一些产量倒是无妨,毕竟看天吃饭的人家,也都习惯了这些。

  亦如前几年,大牛因为帮家里买田产一事, 偶然间发现了粮食歉收一事, 他跟自家人说了,也跟隔壁说了,还同老叔打了招呼。

  然而, 就算事实上收成确实略有下降, 但因为还在可控范围内, 即便有人警觉了,但事实上也没太当一回事儿。

  谁也不曾想到, 连着几年地里的收成一再下降, 到了今年, 彻底绷不住了。

  ……

  杨冬燕一进村子就感觉到了气氛不对。

  这会儿连中秋都过去好几天了, 按理说,就算是家里田产多外加家里人惫懒的,说的就是魏阿荠他们家。可就算是这样,都这个时间点了,甭管怎么说都该将粮食收上来了。

  而庄稼人一贯都是分农忙和农闲的,忙起来那是脚不沾地,闲下来则是聚在村口大树底下,或者沿着村道蹲一排闲磕牙。

  甭管咋说,中秋过后这段时间,都是村里人最悠闲的时候。

  想也是,刚经历了一年当中最为繁忙的秋收,可不得好好休息一阵子?就算是要去镇上打零工的,一般也不会急于一时。哪怕真有那种急性子的,可打零工的都是年岁轻的,剩下的人也该乐呵呵的聊着东家长西家短。

  非要说忙的话,大概就是忙着给自家娃儿相看亲事,或是准备修房子、盖房子。

  但无论如何也不该是这般死气沉沉的。

  杨冬燕示意堂侄儿继续往前赶牛车,径直往村尾的老魏家去。

  本来她都想好了,这档口回到村里头,肯定会被人在村口就拦下来了。到时候,一路慢悠悠的往家里赶,顺道还能吹牛打屁,不要太风光。

  可眼下情况有变,杨冬燕又不是那种不会看眼色的人,只吩咐先回家再说。

  一路畅通无阻的回到了老魏家,在经过隔壁魏大嫂家时,杨冬燕高声喊道:“大嫂!大嫂我回来了!”

  马车倒是没停下,而是一直赶到了院门口,杨冬燕这才下了车,掏出铜钥匙开了院门。

  早先离家之时,她将钥匙给了老叔一份,让顺便看顾一下。虽说那头不一定经常打扫,但总得来说,家里也不算太乱。院子里灰土是有的,但门窗都完好无损,只是在一些墙角里稍微有一些积水。

  方氏一看这情况,顿时大松了一口气:“打扫起来很容易呢!”

  这要是家里乱糟糟的,她不得累死啊?想也知道,她婆婆肯定是不会跟着一起干活的。

  幸好啊,这么看起来半天应该能收拾出来了。

  在堂侄儿的帮助下,本来就算不多的东西很快就被卸了下来。

  杨冬燕只道:“你把牛车赶去你家待着吧,有啥活儿尽管用。”

  堂侄儿答应了一声,高高兴兴的赶着牛车走了。

  牛车的作用可大着呢,就算眼下秋收已过,去镇上卖粮食不得用牛车?再不济,这不是还能磨磨吗?至于照顾牛,他都在牲口铺子里干了有两年多了,有啥不成的?

  很快,偌大的魏家院子里就只剩下了杨冬燕、方氏,并一脸好奇的窝头。

  窝头离家时,其实已经很大了。可饶是如此,在离家许久之后,再度回来,还是倍感新奇。

  他本来是想搭把手干活的,被方氏否了:“你可别瞎添乱了,找你朋友玩儿去。”

  “奶,我能去找萝卜和土豆吗?”

  “去吧。”杨冬燕摆了摆手,目送窝头开溜后,她狐疑的看向跟隔壁家相连的院墙。

  方才牛车从隔壁家的院门口经过的时候,她分明看到院门是虚掩的,按理说家里有人才对。可依着以往的经验来看,就魏大嫂那风风火火的性子,都听到她的唤声了,咋就没立马冲过来呢?

  “你待在家里收拾收拾,我去隔壁看看。”

  杨冬燕撇下方氏,转身就出了院门,径直去了隔壁。

  隔壁家的院门的确是虚掩着的,其实在村里,除非是全家都出了院门,就好像他们老魏家这样的,这才往院门上挂一把大铜锁。正常情况下,院门是一年四季都不关的,就算是晚上睡觉前,也只是简单的插个门捎。

  “大嫂,大嫂!”

  杨冬燕边喊着边走了进去,抬眼一看,却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这要咋说呢,隔壁家这个院子吧,脏乱的能跟她家有的一拼。

  可问题是,她家已经差不多有两年没人住了,虽说托了老叔那头帮着看房子,那也不可能见天的来收拾的。可隔壁家,按说就魏大嫂那性子,恨不得一天三遍的收拾,不该一副十天半月没打扫的模样。

  “家里有人不?大嫂!”

  站在尘土满地的院子里,杨冬燕扯着嗓门喊了两声,不见动静后,她正打算离开,终于听到东屋那边有了动静。

  “大牛娘。”

  杨冬燕赶紧走到东屋窗台旁,透过半开的窗户,一下子就看到里头躺在炕上有气无力的支着身子的魏大嫂,顿时大惊失色:“大嫂你咋了?”

  说着,她就径直走到一旁的门边,伸手推开房门,径直走了进去:“咋地了?这好端端的,你是病了还是摔了啊?”

  “没事儿。”魏大嫂不以为然的摆摆手,“不就是前阵子忙着收粮食,就累倒了。等我歇两天就好了。”

  “家里其他人呢?大哥呢?你家老小呢?你儿媳妇呢?”杨冬燕还是觉得不对,秋收中暑是不算啥,可咋家里有病人,却没人留下来照顾呢?

  不想,魏大嫂却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半晌才道:“日子不好过啊!”

  对呀!

  日子肯定不好过啊!

  别说前些年刚借尸还魂的时候了,哪怕到了如今,杨冬燕还是觉得这日子太苦了,太难捱了。

  你能想象自己一觉醒来之后,居然没人帮着穿衣裳穿鞋子,也没人端着洗脸盆漱口水送到跟前来,更没人帮着梳头装扮。

  最可怕的是,她跟前甚至没有一个伺候的人啊!

  这日子过得哟,简直就跟泡在黄连水里一般。

  杨冬燕拼命的点头附和,她觉得魏大嫂说的完全正确,生活太苦了,日子真不好过。

  魏大嫂以为她还是跟以前那样,不带脑子的下意识附和自己。回想着这两年的苦日子,她忍不住眼泪直往下淌。

  费了些工夫,杨冬燕终于明白了她离开之后,魏大嫂过得是啥日子了。

  其实,一切都是有征兆的,大概是从魏大嫂家闹分家之后,既已经预示着接下来的苦难了。

  如果说,富贵人家不分家是害怕家产被分薄了,那么穷苦人家不分家,怕的却是日子过不下去。

  这家里人口多了,就算日子再怎么磕磕绊绊的,总归还是能熬下去的。可人口少了,看似好像吃喝嚼用也少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挣钱养家的人也少了。

  尤其魏大嫂不走寻常路,她把前头几个大的都分出去了,独独留了小儿子在身边。